牙槽骨吸收是牙周炎的一个主要病理变化。患牙周炎时牙槽骨的吸收主要由局部因素引起,全身因素的作用尚不明确。局部因素包括慢性炎症和咬合创伤,炎症和创伤可单独作用或合并作用,从而决定骨吸收的程度和类型。暨南大学口腔医院穗华口腔专家对牙槽骨吸收的破坏方式进行了概述,分为四个方面:
(一)水平型吸收(horizontal resorption)是最常见的吸收方式。表现为牙槽间隔、唇颊侧或舌侧的嵴顶边缘呈水平吸收,而使牙槽嵴高度降低,通常形成骨上袋。
(二)垂直型吸收(vertical resorption)也称角形吸收(angular resorption)。表现为牙槽骨发生垂直方向或斜行方向的吸收,与牙根面之间形成一定角度的骨缺损,牙槽嵴的高度降低不多(除非伴有水平吸收),而牙根周围的骨吸收较多,多形成骨下袋。
骨下袋根据骨质破坏后剩余的骨壁数目,可分为下列几种:
一壁骨袋、二壁骨袋、三壁骨袋、四壁骨袋,、混合骨袋。
(三)凹坑状吸收(osseous crater)。表现为牙槽间隔的骨嵴顶吸收,其中央与龈谷相应的部分破坏迅速,而颊舌侧骨质仍保留,形成弹坑状或火山口状缺损。
(四)其他形式的骨变化。由于各部分牙槽骨吸收不均匀,使原来整齐而呈薄刃状的骨缘变得参差不齐。
骨吸收的程度一般按吸收区占牙根长度的比例来描述,通常分为三度:.
Ⅰ度:牙槽骨吸收在牙根的颈1/3以内。
Ⅱ度:牙槽骨吸收超过根长1/3,但在根长2/3以内,或吸收大根长的1/2。
Ⅲ度:牙槽骨吸收占根长2/3以上。
(版权归广州穗华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广州穗华口腔医院 http://www.020kouqiang.cn)